0:00
0:00

Save as Playlist     Clear     Source: YouTube

Share with your Friends
黑月亮A2 by 侯牧人, 张楚, Dadawa, 张岭, 董虹, Jin De-zhe, 谢津, 小虎子

Artists


Album Info

Release Date: 1997

Label: CMSP

【唱片结构及出版说明】
1990年CZ音乐曾在香港出版了《另一只眼看中国 中国断层代歌曲集》,于此书中首次发表了“另一只眼看中国”的音乐理念。不久CZ推出了的精品特辑——《黑月亮》。
此专辑经过两年多的录音制作方才完成,此时CZ音乐的系列制作计划之一的“精品系列”已经开始上路了。
CZ音乐在制作计划中将所有具有特点,或有代表性,有创意的的作品都归为“精品系列”,并不断积累跟进,在我们出版了《黑月亮》的六年之后,带来了CZ音乐制作“精品系列”的第二张唱片,它就是你现在听到的《黑月亮2》!
当年制作人陈哲深感海外对中国音乐的不了解,推出极具中国色彩的《黑月亮》之后,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,香港地下音乐圈更引发关注内地创作的“黑月亮运动”,六年过去了,听到这盘比《黑月亮》更有变迁感的《黑月亮2》时,也许感慨会多,审视会深,希望会大。
这里记录的不是明星,但多元化的不同作品以及创作演绎的认真态度,以及它所独有的历史感会让你有全新的领略!
在此辑《黑月亮2》中会有我们常常回想的声音,这些声音超越了“流行”的概念,没有被时间前行的浪潮所淹没,反而经岁月的磨砺更显出别样的光泽。从《黑月亮》到《黑月亮2》以及将来的3、4……希望这串无字的音乐轨迹能伴随一代又一代人走下去!

【歌曲介绍资料】
第一首·《感觉》创作于1989年,1989-1990年经过多次录音完成。这首歌的编曲极富层次感,MIDI的运用与所表达音乐感觉相得益彰,配器采用了当时国内中还比较少用的SAX。
在朴素的表白中你一样可以听到歌者来自心底的创作冲动,这首歌当然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,以及我们现在的耳朵听来,音乐上的有些处理不符合“现在时”,但那种人所共通的“感觉”无论过了多少时间,还是一样的回味悠长。
第二首·《将将将》创作于1987-1988期间,1989-1990年经过多次录音完成。我们在这里又听到一首张楚早期的作品,在精品系列第一辑《黑月亮》里收录的《BPMF》大家已经很了解了,这首《将将将》当然也不是“新”作,但在他早年那批作品中,仍是出色的一首,今天听起来完全是直白,内心的感受刻画得大刀阔斧,了当震慑,隐隐作痛,毫无时下作品的矫揉造作和酸臊。我们认同这种坦白,也以这种坦白对大家说:虽然,好多东西已化得面目全非,但留下这样一批难得的录音,使我们能再完成一次“真音乐”的出版实属庆幸,好的就是好的,不会因今天的“先进”而改变。
第三首·《访哈哈》歌词在1984年已完成创作,经词曲作者多次磨合,歌曲完成于1989年。在1989-1990年期间经过了多次录音。
世事变迁,人心移换,走回过去的犄角旮旯中找寻往昔的朋友,那些体验我们已经很少去想了,给你五分钟时间,你愿去试试么……
这首歌有些像都市风情画,“左拐右拐”、“七岔八岔”、“门牌号码”、“万国旗”、“茶香酒浓”都是些民居常景,“酸甜苦辣”一句品的是生活,又是谁都能听懂;而“阿里巴巴”是很环境的描述,凡早些记事的人都有那时的印象;全曲很重的节奏属于当年,很重的情义恐怕也属于当年……
五分钟的时间给你一个故事,给你一段回忆,或一个印象;那时的生活压力也挺大,但谁也没把它当回事,主人翁们在主流生活里自得其乐。
这是一首有文化承载的歌,很难把它归到普通流行歌里,所以创作得很早,录音也很早,却一直没发表。像一个人,鞋帽戴好,却没有出发……
或许,它想把故事留得更长远,再讲给你?
———那就用今天的你,来听它吧。
第四首·《不要说再见》创作及录音均在1990年前后亚运会期间完成。如果说你一直喜欢听歌,而且从80年代就开始接触国内的流行歌曲,对这首歌你会不会觉得那么亲切?数年前它曾传唱一时,当时那段熟悉的旋律响起时,也许你会忆起那段属于你的年少时光?“携起手 不要说再见”这样的歌声离我们已经有几分遥远了。
如果你现在还正年轻,很少听过除了现在的流行歌以外的一些音色的话,你就和我们一起来吧,不要惊讶,几年前,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,尽管演唱者朱哲琴已走向了另一片特别的音乐天空,但她具穿透力的嗓音在当年就已出类拔萃,从这首歌里就听得出来。
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从歌朴素的过去走过来的吗?
第五首·《走》创作于1987-1988年,1988录制完成。
这首歌刻画的也许并不是某一个人独有的状态。
每一次方向与脚步的选择比行进时所需的勇气和时间还要多!在人群中,会平稳安逸;若为先锋,那种孤独可不可能完全承担?
所以往往有向往,在进行之中却犹豫彷徨。
走音乐表现上,带有当时流行音乐极少赋予的摇滚色彩,吉他的RIFF来回连绵,急促渐进,带出的是无法痛快解决的矛盾。
许多年之前和许多年之后,中国人的脚步是否总要沿着这样的艰难选择,继续走下去?!
历史备忘:演唱者张岭当年即非歌手也未成为乐手,身为音乐编曲指挥的侯牧人却多次启用他,担任独唱,这首歌也经过了多次录音,1988年张岭远走他乡,赴澳大利亚。几年之后,他又回国参与了《神州摇滚》的录音,如今已成为贝斯手。
第六首·《亚洲的太阳》歌词创作于1984年,歌曲完成于1988年,这首歌有多个录音版本,收入这张唱片中的并非在亚运会期间录制,而是1991年录制的特别定稿版。有别于亚运会期间歌曲。
这首歌的歌词早在1988年就已完成,经作者们多次的磨合,反复修改完成。中国的流行音乐很少能听到这样充满内制力、张扬但绝不虚妄的声音。
在1990年亚运会期间,由于其别具一格的中国色彩,被选为亚运会歌曲,有人说这首歌很大气,音乐手法干净利落,尤其是当年谢津的嗓音,充满一种绵延张力,录音时大家开玩笑,说是欧美“范儿”,的确,今天听来,我们认为唱得仍很有“音乐”,仍体验出一种‘场积’感来,这当然不象现在很多人以为的那样仅仅一把好嗓子就能做到。
时过境迁,离开这些特定的历史环境,直接深入到音乐本身的氛围中,又有怎样的感受?是否心情澎湃依然?还是如今的一片风花雪月中另有一番感慨?
第七首·《日子》歌词创作已1984年,歌曲完成于1987年,录制于1990.
日子“一天追着一天/一年赶着一年”,这分明是一个忙忙碌碌的都市人感叹,而你听到的却是歌者带来的浓郁的泥土味道,陕北的民歌风情中,FUNKY风格的吉他RIFF偶尔闪烁其间,原汁原味的唢呐与失真吉他一同营造者一些焦虑和期盼…… 这是流行音乐中的市井文学、小人物的故事,所用全是自语性语言,讲述大白话似的心情。比后来的调侃文化早了五六年,而当初创作者所做的尝试和探索在今天听来,仍不失新鲜。 这首早在1986-1987年完成的作品,有着一种土质的中国民谣韵味。虽然在出版上是迟了一些,但如果你对比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些民谣歌曲,想想所谓的“民谣风”,是否能引出一些比照和反思。
第八首·《云岭游》1982年当陈哲云岭一游后,写下了这首词,而它作为一首完整的歌曲出现时,已过了八年之久!并于1990年完成录音。
那个踏溪而歌少女!所唱是一个无忧谷还是世外的桃源?
不少看过歌词的人再听歌,会感到这首歌不那么顺耳,他们认为这首歌的歌词很像一首山歌,曲调应该是悠远而清美的。但整首歌并不是这样————它很浓重,雾蒙蒙中渗透出一种刚烈。当年的编曲,没有走现成的路,而是另寻它途,音乐的旋律也很‘山峦’化。其实不易!
正如歌中所唱“忽听云里有人歌,天呀天上楼”,意境突发…… 这是一首挺别致的作品!
第九首·《怎么能够》这首“西北风”盛行的的时候并没有畅行的歌曲,早在1986-1987年就已创作完成,其后经过了多次录音,现在在此张唱片里出现的是1990年的特别定稿版。
带有中国民间味道的音色,在这首歌里饱满而舒展,好像是一首朴拙的西北民谣,又传递着现代音乐的感觉。
歌里“土”味正是最让人心动的,而那苍劲的和声所表达的仿佛久远久远的深情和意境,让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感,更象是千百年来的一个民族浩长的根的呼吸。
有人说“这是一首没看见‘爱’字的情歌,但那种深挚的感情已直入心底。”每一个被这首歌打动的人可能对这首歌都有不同的理解,歌里所牵扯的并非是仅在某时某地的困惑纠缠,在那些淳朴的发问中,叩击的几乎是人所共通的心结。
作者说“黄土高原的文化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气势,想去透彻的表达成为一种强烈的渴求,已不是小情小调所能够承纳。”创作当初,作者也被自己触碰到的那种人文情愫所震撼。“满山的风拢住我袖口!十八坡上都是星斗……你的央求已到最后——我对你说 怎么能够!”
也许从那时起,抒情歌曲已不是一个“爱”字能解决的。
可能这首歌对我们若干年后反观“西北风”,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例证,“西北风”到底是无疾而终,还是当年的原创音乐群已很鲜明的一些想法还在留给我们一些启示?
第十首·《半梦》创作于1992年,1995年录制完成。
在这张《黑月亮2》中,它是时间上最近的一首歌,编曲依然出自侯牧人之手,但与此张唱片里的其它作品比较,风格已经变化。
前奏如同一幅带有古典色彩的现代电子画,而歌曲中的宗教意味却带着一种透明感。
很多人反感MIDI做的音乐,认为平板机械,但在《半梦》中,MIDI的表现非常有“人”味,可见,只要创作音乐的人真正投入,这种看法不一定完全成立。B面最后一首歌是一个参照,给你的是一个有趣的比较,许多年来,我们的足迹就是这样走过的。
在CZ音乐制作的新音乐专辑《梦幻田园》中,收录了这首歌曲。


由于卡带时间所限制,许多优秀的歌曲我们将在CD里进行详尽的介绍。
《黑月亮2》CD将以另行片号推出。